纸币轻便易携,代表着一种先进的货币形态。纸币的出现,带来了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。
   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,在北宋时已使用纸币,元代纸币通行全国。《马可波罗游记》记载大都设有造币厂,使用桑树 皮制成纸币,价值与金币、银币相等。由于马可波罗是商人,而当时西方尚未有纸币,所以马可波罗在《马可波罗游记游记》中, 凡谈到中国城市,都有「使用纸币」一语,可见他对纸币有深刻的印象。     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,人们就发明了以布为币材的「里布」,长2尺,宽2寸,写上年月、地址和钱数,再由发行人加盖 印章,即可充当交易媒介。《诗经·氓》云:「氓之蚩蚩,抱布贸丝」,「布」有三种解释:布匹之布,农具之布,里布之布。
最早的「期券」
白鹿皮币
|
 
    唐代商业颇为发达,当时在首都长安做买卖的外地商人很多,他们出售货物后,如果随身携带大量钱币回去,不但不方便,
而且不安全。因此,许多商人都把货款送到自己家乡所在省的驻京办事处(当时不叫省叫「道」,不叫驻京办事处叫「进奏
院」),办事处为商人开出一张票券,上面写着金额、日期、姓名等,并把这张票券分成两半,半张交给商人,半张寄回商
人家乡所在省。
    商人回去后,凭着半张票券到指定部门兑钱,只要两半票券能够吻合无误,就可以如数领回钱款。至于办事处在长安收下的 款子,恰好用来抵作向中央政府交纳的赋税。这种做法,可谓公私两便。票券上的钱好像在飞来飞去,所以人们把此类票券 叫做「飞钱」。     后来,因为飞钱携带便利又有官方承兑,有时就被直接用作支付手段,在市场上流通转让,发挥着有限的货币作用。大唐飞 钱不是纸币,但它成为宋元纸币产生的渊源。 |
    |
![]() 唐首都长安集中各地商旅, 不便携巨款来往,便产生了飞钱。 图为唐代《商旅图》壁画。 |
 
    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。
    北宋仁宗天圣二年(1024年),中国诞育了最早的国家纸币──交子。
可填金额的私人兑券
有期限的国家纸币
|
    |
![]() 「交子」钞版拓本 |
 
    南宋有多种纸币,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。 「会子」是相会的意思,最初也是民间自由发行的汇票性质的票券,在宋高宗绍兴
三十年(1160年)改为官办,遂成法定通货。会子形制长方形,红、蓝、黑三色铜版印刷,面额固定,原来只有一贯一种,
后来又增发200、300、500文数种,票面上标明发行机关为「行在会子库」。
数量倍增流通更广
    第一、会子流通区域更广。虽然会子使用区域最早只限于临安附近的两浙,但后来扩大到淮南、淮北、湖北、京西,遍及东南
各路,发展为南宋流通领域中最主要的货币。
|
    |
![]() 南宋会子 |
 
    众所周知,北宋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,但是,在20世纪初,一位日本人声称曾亲眼见到唐代纸币实物,言之凿凿,不妨录以
存疑。
    一是唐高宗永徽钞(永徽,公元650-655年),共有10张。长9寸,阔5.875寸,颜色发黄。纸面上有永徽年月及「大唐宝钞 与钱通用」等文字,盖有两枚方形印章,上曰「印造宝钞」,下曰「大唐永徽之印」。     二是唐武宗会昌钞纸(会昌,公元841-846年),分两种不同面额。一种是9贯,长10.5寸,阔7寸;一种是1贯,长9.75寸, 阔6.25寸。纸面上印有「大唐通行宝钞与银通用」等字样。 |
 
Home | Content |